【中国河湖的红色记忆】淋漓鲜血战旗红,数万英雄唱大风——赣江纪事

来源:《中国河湖的红色记忆》发布时间:2021-07-25

提起江西,人们往往冠之以红色二字,这不仅是说江西的土壤是红色的,更是说作为中国革命策源地的江西具有深厚的红色基因:赣北南昌城头,曾打响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毛泽东在赣西的井冈山,创建了中国革命第一块农村根据地;方志敏创建的赣东北革命根据地,被誉为“坚强的苏维埃阵地”;赣南的瑞金,曾因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定都于此,而被改称“瑞京”。由于这些革命活动大多发生在赣江流域,因此可以说,赣江就是一条“红色之河”。


赣江是长江的八大支流之一,也是自南向北纵贯江西省的最大河流,江西因此简称赣。赣江源头历来众说纷纭,根据专家实地考察的成果,并于2001年8月经江西省科技厅评审处确定,赣州市石城县境内“石寮河为赣江的源河,石寮河1号泉为赣江源头”。

石城县坐落于武夷山西麓,有“碧水丹山,人文荟萃”[1]之称。石城因“环山多石,耸峙如城”[2]而得名。赣江河源称绵水,流经瑞金,在会昌县与湘水(江西)汇合,称贡水。此为赣江正源。贡水流经于都、赣县,与发源于江西省崇义县聂都山张柴洞的章水(赣江西源)在赣州市八境台汇合,始称赣江。有此一说:左“章”和右“贡”构成“赣”字。赣江自南向北流经江西全省,最后注入鄱阳湖。全长991公里,流域面积8.3万平方公里。赣江东隔武夷山脉与闽江分界,西隔罗霄山脉与湘水为邻。

赣江从发源地至赣州为上游,从赣州至新干为中游,新干至吴城为下游。赣江中、上游多礁石险滩,下游河道宽阔多沙洲。

(鞠榕工 摄)

悠悠赣江,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位于赣江中游的吉安尤以庐陵文化闻名于世。庐陵一地,序庠与学宫,民间有塾馆、义学与书院。家藏诗书,人多儒雅,序庠相望,弦诵相闻,山间茅屋也闻琅琅书声。良好的文化氛围,培育出一大批文化精英,如欧阳修、晏殊晏几道父子、王安石、曾巩、杨万里、文天祥等等。庐陵历史上考取进士3000余人,号称天下第一;考取状元21人,号称天下第二。明朝建文二年(1400),庚辰科共取进士110人中,状元胡靖、榜眼王艮、探花李贯,都是江西吉安府人氏。明永乐二年(1404),甲申科共取进士472人。状元曾蓕、榜眼周述、探花周孟简,二甲第1名杨相、第2名宋子环、第3名王训、第4名王直,也都是吉安人氏,一举囊括了前7名,科举之盛,全国瞩目。历史上曾有“天下多举子,朝中半江西,翰林多吉安”之说。一些吉安士人入仕后,有的官居宰辅,影响着朝政走向;有的出任地方官,兴利除弊,惠及百姓。

赣江下游同样也是人才辈出。既有诗书双绝的黄庭坚、宋词领袖姜夔、才子解缙,也有戏曲大家汤显祖、曲坛旗帜蒋士铨,以及现代文史大师陈寅恪等。赣江文化成为整个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赣水滔滔连波,人文代代有续。中国共产党人所创造的革命文化、红色文化影响更加深远,早已走出江西,在全国发扬光大。


英雄之城南昌,“八一”军旗升起的地方,然而在94年前7月的最后那几天,这里则是风雨如晦,黑云压城。

油画《南昌起义》(作者:黎冰鸿 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1927年春,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运动如火如荼,一往无前的北伐军正横扫北洋军阀。然而,既担心中国共产党日益壮大,更为了攫取革命成果而实行独裁专制,蒋介石在帝国主义和江浙财团支持下,于1927年4月12日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逮捕杀害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其后,国民党右派又在各地掀起一股股反共铲共恶浪。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公开宣布“分共”,疯狂逮捕和屠杀共产党人。从1924年建立起来的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全面破裂,大革命彻底失败,历史的进程陡然发生逆转。

在惨酷的现实面前,有人退却了,有人逃跑了,有人投向反革命阵营。但是,真正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并没有被白色恐怖所吓倒,勇敢地拿起武器,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坚决斗争。正如毛泽东所说:“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倒,被征服,被杀绝。他们从地下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他们又继续战斗了。”[3]

为了挽救中国革命,中共中央于1927年7月12日进行改组,停止了中央委员会总书记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的领导,由张国焘、李维汉、周恩来、李立三、张太雷五人组成中央临时常务委员会;嗣后,决定集合自己掌握和影响的部分国民革命军南下广东,会合当地革命力量,实行土地革命,然后举行新的北伐。

当时,中国共产党影响和掌握的军队主要集中在由张发奎任总指挥的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这些力量包括叶挺指挥的第11军第24师,由叶挺独立团为骨干编成的第4军第25师的73团、75团和第10师第30团,以及贺龙指挥的第20军。这些军队当时都部署在九江一带。

受中共中央的委派,7月19日,李立三、邓中夏、恽代英、聂荣臻、叶挺等人在九江集合革命力量,为南下广东进行准备工作。但此时,国民党第3军、第6军、第9军都在向南昌集中,对九江、南昌形成合围之势。张发奎的态度也发生右转,他开始同汪精卫勾结,在部队中搜捕共产党人。经过紧急磋商,中共中央决定,迅速脱离张发奎,独立采取军事行动,把可靠的力量拉到南昌去,定于7月28日晚在南昌发动起义。预定参加起义的部队除上述的受共产党影响的部队,还有由朱德任团长的第3军军官教导团一部和南昌市公安局保安队一部,共2万余人。

与此同时,国民党也在加紧“清共”行动。7月24日,张发奎通知叶挺、贺龙速上庐山参加重要军事会议,企图借机解除叶、贺二人的兵权并将他们扣押。张发奎的阴谋被第4军参谋长、中共秘密党员叶剑英知悉。25日,贺龙、叶挺、叶剑英等人以划船游湖为掩护,在九江市区甘棠湖的一叶小舟上商定:叶、贺不去庐山开会,立即召集部队乘火车前往南昌参加起义。

7月26日,周恩来在陈赓陪同下来到九江,立即召集革命同志开会,传达了中共中央关于同意在南昌举行起义和以土地革命为主要口号的指示精神。会议决定积极进行军事斗争准备,并派邓中夏返回武汉,向中共中央汇报南昌起义的详细计划。27日,周恩来到达南昌,正式组建了包括李立三、恽代英、彭湃在内的前敌委员会。前委会根据形势,决定将起义时间由28日改为30日晚。并决定由贺龙任起义总指挥,叶挺任前敌总指挥,刘伯承任参谋长。会后,周恩来前往当时还不是中共党员的贺龙住处,就武装起义的计划征询他的意见,贺龙坚定表示:“我完全听共产党的话,要我怎么干我就怎么干。”[4]

就在起义各项准备基本就绪之时,张国焘突然来到南昌。他的到来,差点使南昌起义无疾而终。原来,7月26日,中共中央在武汉举行会议,讨论共产国际关于南昌起义有无胜算的问题,会议认为南昌起义有成功把握,并派张国焘前往南昌传达共产国际复电以及会议精神,与前敌委员会商讨起义事宜。27日,张国焘抵达九江,要求重新讨论南昌起义,当即遭到恽代英等人的反对。29日,张国焘以中共中央代表身份连发两封密电给前敌委员会,称起义宜慎重,无论如何要等他到南昌后再决定。30日,张国焘到了南昌后认为,起义如有成功把握,则可举行,否则不可发动。而且张国焘说,起义应征得张发奎同意,否则也不能发动。周恩来强烈反对张国焘的错误主张:“暴动断不能迁延,更不可停止……在客观上应当是我党站在领导地位,再不能依赖张。”[5]

八一南昌起义主要领导人

争论一直持续到31日,这时接到叶剑英密报:汪精卫、张发奎将于8月1日亲抵南昌逼叶挺、贺龙交出兵权。在这种紧急情况下,张国焘最终表示服从多数,会议决定8月1日凌晨4时举行起义。

31日下午4时,贺龙召集营以上军官开会,他开门见山地宣布参加南昌起义,弟兄们愿留的留,不愿留的可以走。结果,贺龙20军的所有军官都留了下来。

31日晚,朱德设宴邀请部分国民党军官喝酒打麻将,以此拖住他们。当时在南昌的国民党军官大多与朱德是同事、同学、同乡关系,还有些人是他过去的部下,众人欣然接受了邀请。

但由于贺龙部下一名副营长叛变泄密,为防打草惊蛇,前敌委员会临时决定起义提前两小时举行。

1927年8月1日凌晨2时,在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的领导下,南昌起义开始。按照事先制定的作战计划,第20军第1、2师向旧藩台衙门、大士院街、牛行车站发起进攻;第11军第24师向松柏巷天主教堂、新营房、百花洲发起进攻。战斗激战至拂晓,起义军全歼南昌守军3000余人,缴获大量枪枝弹药,占领了南昌。当天下午,驻回马岭的第25师大部在聂荣臻率领下起义,并于次日赶到南昌集中。

南昌起义成功后,前敌委员会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仍沿用“国民党左派”的旗帜来号召革命,并将起义军进行整编,贺龙任总指挥,叶挺为前敌总指挥,下辖3个军,共2万余人,这是第一支由中国共产党直接掌握的革命武装力量。

8月3日,按照预定计划,起义军开始南下广东。决定从临川、会昌直取东江,再取广州。但起义军到达进贤县时,第10师师长蔡廷锴率部脱离大部队,严重削弱了起义军的力量。再加上撤离南昌时比较仓促,部队未经整顿,又冒着酷暑远征,8月7日部队到达临川时,只剩下约1.3万人。

8月25日,起义军到达赣江上游的瑞金、会昌附近。此时国民党钱大钧部9000余人由赣州东进,意图阻止起义军南下;黄绍竑部9000余人又由南雄北上。在这种形势下,前敌委员会决定乘敌两路兵力尚未完全集中,实施各个击破。26日,起义军在会昌附近与钱大钧部激战,至30日取得胜利,歼灭敌军6000余人,但起义军也伤亡近2000人。

会昌战斗结束后,起义军挥师东进,经过福建的长汀、上杭,9月19日,进占广东大埔县三河坝。前敌委员会决定由朱德率部留守三河坝,牵制、拦阻进剿之敌。周恩来、叶挺、贺龙等率主力部队继续南下,于9月23日占领广东的潮州、汕头,进逼广东腹地,对广东军阀李济深构成极大的威胁。李济深调集重兵与起义军主力决战。经过一系列的激战,起义军伤亡惨重。周恩来、叶挺、聂荣臻等人被迫搭船,漂泊两天一夜后到达香港,之后辗转来到上海。成功突围的起义军转入海陆丰,与彭湃领导的当地农军会合,成为创建海陆丰根据地的主力。从三河坝撤离的起义部队,在与上级指挥机关失去联系后,则在朱德、陈毅指挥下,艰苦转战于粤、闽、赣山区,后于1928年初进入湘南。发动湘南起义后,朱德、陈毅又率领部队转战闽粤赣湘边。

“南昌城头的枪声,像划破夜空的一道闪电,使中国人民在黑暗中看到了革命的希望,在逆境中看到了奋起的力量。南昌起义连同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以及其他许多地区的武装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的开端,开启了中国革命新纪元。”[6]

为纪念南昌起义,1933年7月11日,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根据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建议,决定“以每年八月一日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1949年6月15日,根据毛泽东主席的提议,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规定以“八一”两字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和军徽的主要标志。8月1日,作为人民军队的建军节日,彪炳史册。


“秋收时节暮云沉,霹雳一声暴动。”就在南昌起义部队南下广东之时,毛泽东所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爆发了。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汉口召开紧急扩大会议,这就是著名的“八七会议”。会议在共产国际代表的帮助下,总结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坚决批判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在会上,毛泽东强调提出:“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这是一个对中国革命有着极其重要意义的论断。会议决定在革命基础比较好的广东、江西、湖南、湖北四省发动秋收起义。会后,毛泽东被派往湖南领导秋收起义。

9月9日,秋收起义爆发。由于敌强我弱,部队损失很大。9月19日,各路起义部队到达浏阳县文家市召开会议,毛泽东决定立即停止进攻长沙,到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开展武装斗争。会后,毛泽东带领起义军转兵南下,9月27日,部队来到永新县三湾村。在这里,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共前敌委员会扩大会议,决定对部队实行整顿和改编。三湾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重要开端。10月3日,毛泽东带领面貌一新的精干队伍向井冈山进军。1927年10月27日,起义部队到达罗霄山脉中段井冈山的茨坪,并在此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南昌起义余部和湘南起义农军1万余人陆续转移到井冈山地区,同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在井冈山胜利会师。

油画《井冈山会师》(作者:王式廓)

朱毛会师后,将部队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支革命的军队。1929年1月,毛泽东、朱德、陈毅等率红四军主力3600余人从井冈山出发,进击赣南。由于敌军重兵围追堵截,加以人生地不熟,红四军五战都失利。2月11日,红四军在瑞金大柏地麻子坳布下口袋阵,歼灭尾追的赣军刘士毅两个团,这是红四军主力下井冈山以来的第一次大胜仗,由此摆脱了被动局面,取得作战的主动权。1933年夏,毛泽东重经大柏地。面对昔日金戈铁马的战场,他触景生情,回忆往事,写下了《菩萨蛮·大柏地》:“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7]

从1930年底至1931年9月,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工农红军粉碎了蒋介石对赣南、闽西根据地的三次反革命“围剿”,赣南、闽西两个根据地连成一片,形成了中央革命根据地。1931年11月,在江西瑞金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毛泽东当选为主席,颁布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经济政策》等法令。

面对着已成燎原之势的中央苏区,蒋介石如芒在背,再次调集重兵发起反革命“围剿”。第四次反“围剿”开始后,毛泽东被“左”倾错误路线领导人排挤出领导岗位,失去了对红军的指挥权。但周恩来继续采用毛泽东的游击战术,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然而由于博古、李德的错误指挥,第五次反“围剿”最终以失利告终。在根据地无法坚守的情况下,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撤离根据地,进行长征。

从1930年2月到1934年10月,在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央苏区斗争中,赣南13个苏区县中有20万人牺牲,有名有姓的烈士就有10.8万余人。中国共产党人和根据地人民用热血、用生命谱就了苏区精神,这就是“信念坚定、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8]。苏区精神是对井冈山精神的延续,其最突出的就是“执政为民”。在瑞金建立了崭新的国家型式和红色政权,共产党在局部执政过程中就已经体现了“执政为民”的精神。瑞金保存完好的革命旧址遗迹达180多处,其中有33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赣江(鞠榕工 摄)

在赣江上游风雨如磐的岁月里,毛泽东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乐观豪迈精神,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词。如1930年2月在进攻吉安时吟成的《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此行何处?赣江风雪迷漫处。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9]

再如1930年9月创作的《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六月天兵征腐恶,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百万工农齐踊跃,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10]

这种藐视一切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正是中国共产党绝境逢生、凤凰涅槃的重要法宝……


参考文献

[1]吴慕林,熊丹玮.石城,一个王朝在这里悄悄地终结[J].江西画报,2010(06).

[2]赣江源.石泉石美三省通衢———石城[OL].[20170725].https://www.sohu.com/a/159970137_233951.

[3]毛泽东选集[M]:(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36.

[4]南昌起义资料[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

[5]马立强.人民军队从这里出发[OL].[20170807].http://dangshi.people.com.cn/n1/2017/0807/c8503729454823.html.

[6]习近平2017年8月1日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OL].20170801.“学习强国”:习近平文汇·论中国共产党历史(2017年).

[7]公木.毛泽东诗词鉴赏[M].吉林:长春出版社.2018:62.

[8]李红喜.全面把握苏区精神的深刻内涵[OL].[20200715].https://www.sohu.com/a/407702524_162758.

[9][10]公木.毛泽东诗词鉴赏[M].吉林:长春出版社.2010:4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