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前行开好局 蓄势腾飞正当时——海洋学院科研工作总结

来源:海洋学院发布时间:2021-07-24

201510月独立建院以来,海洋学院紧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需求,遵循“进军深海大洋、探索学科前沿、服务海洋经济”发展宗旨,依托学校近岸动力学传统优势,牢牢把握海洋科学发展方向,强化极地科学、海洋环流与气候变化研究领域,进一步拓展海洋生态环境和海洋地质环境等新兴前沿交叉领域,着力攻克海洋生态文明和海洋强国建设过程中的关键科学问题,推动海洋资源可持续开发与利用齐头并进,聚力创建一流学科,全力加快高水平研究型学院建设。

夯实基础理论研究,筑牢学术繁荣根基

学院始终紧跟海洋领域国际学术前沿,瞄准国家重大需求,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为抓手,巩固发展基础科学研究,注重原始创新;依托教育部、自然资源部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推进基础研究发展和交叉学科融合,科研体量不断增长,研究成果日益丰硕。近年来,学院承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含极地专项重点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研究型项目200余项,立项经费9000余万。科研活动范围内容涵盖物理海洋学、海洋地质和海洋生物学等,目前学院已在极地海洋环流和海洋资料同化等方面形成了显著优势,在海洋资源利用方向极具鲜明的地方特色。

学院积极营造“崇尚学术、追求卓越”的学术氛围,鼓励学院教师与国内外海洋领域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高水平合作和交流,追求学术质量,产出高质量研究成果,提升国内外影响力。学院教师多人次参与极地科考、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等科考活动,自主研制了我国第一个高分辨率海洋-海冰-冰架耦合模式,阐明了暖水入侵南极冰架机理;基于多源观测数据和数值模式,研究了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中的海气相互作用特征与机制,提出了海盆-跨海盆尺度海气相互作用调控孟加拉湾障碍层和热带气旋强度低频变异的新机制,参与并组织编写首次《海洋与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通过多学科交叉与融合,自主建立了海洋动力生态环境要素信息提取方法,揭示了南黄海近岸环流、冬夏季风转换等在“三潮”发生、发展和消亡过程中的重要调控机制,为我国防灾减灾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等。

近5年,学院共发表高质量论文280余篇,其中1名教师入选2020年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十余人次在国际学术组织或刊物任职,如王召民教授任国际气候委员会执行委员、国际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SCAR)中国代表、国际南大洋观测组织罗斯海区域专家组成员,宋翔洲教授任热带太平洋观测计划2020 科学工作组成员、世界海洋观测大会2029 青年规划委员会委员等。

海洋学院学者扎根本土,立足国内,放眼国际,不忘初心,勇攀科研高峰,为国家海洋科技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聚焦军民融合发展,推进国防建设服务

河海大学涉海学科一直将服务国防建设为己任,着力培养国防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目前已培养了十余名海军将领和一大批海军航海保障技术人员。近年来,我院承担国防建设和服务项目超1600万,为满足海军对深远海海洋环境安全保障的需要,主要解决了水下安全保障亟需的三维温盐实时分析关键技术,牵头构建了“两洋一海”动态三维温盐场实时分析系统,编制了我军首套面向基层业务人员的海洋环境保障手册,学科带头人参与了军科委、海军某部等牵头的“十四五”海洋环境建设规划的编写和审定工作,为我国海洋环境安全保障业务化建设所做的贡献得到了海军相关部门和领导的高度肯定。

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学院积极参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联动多方创新资源,充分发挥产学研合作优势,推动海洋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通过与涉海的企业优势互补,共建研究开发中心,以问题为导向联合开展科技攻关,在油气资源开发、海洋生物高附加值利用和海洋渔业病害防控等方面取得了“接地气”的创新成果。如针对河鲀、对虾和中华绒螯蟹等江苏优质养殖品种的病害防护,开发了现场化快速检测方法和防控技术(噬菌体防控技术),成果应用于江苏中洋集团、江苏省沿海开发集团等沿海养殖龙头企业,增加直接经济效益2700万元以上,并通过龙头企业辐射,服务了十多家省市级规模化企业和近千户渔民,社会和经济效益显著。

发挥资源综合优势,助力海洋科普教育

学院牵头成立了江苏省海洋学会,结束了江苏作为海洋大省却没有省级海洋学会的历史。以省海洋学会为平台,充分发挥单位会员的资源优势,在世界海洋日、地球环境日以及公众假日或双休日等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开展海洋科普教育活动,向社会公众开放海洋实验中心和沿海观测台站,举办海洋科普知识讲座,宣传海洋文化,有效地提升了公众“知海、爱海、护海”的意识。

面向我国“十四五”新征程以及2035年远景目标,海洋学院将贯彻落实总书记的重要指示,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地方经济发展、面向社会服务,不断向海洋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以“大项目、大团队、大平台、大成果、大格局、大舞台”作为学院科研工作的发展目标,聚焦海洋关键核心技术,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实现学科发展新突破,力争尽快建成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海洋科学前沿自主创新研究基地,为把中国建设成海洋强国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