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科技创新 服务生态文明——环境学院科研工作总结

来源:环境学院发布时间:2021-07-10

近年来,河海大学环境学院围绕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重大战略需求,聚焦国际前沿,以一流科研团队建设为基础,以增强创新能力为主线,以高质量成果产出和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为抓手,打造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领域的学术高地。

依托重大项目,攻克技术难题

学院面向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中流域面源污染防控、河湖水环境质量改善、黑臭河道治理、饮用水安全等重大需求,依托国家级重大项目(课题),实施学科交叉融合创新,攻克关键科学问题和瓶颈技术难题,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性成果。

学院始终重视基础研究,实现认识突破,阐明了水体污染物陆域-水土界面-水域交互机制,提出面源产输机理与节水控污理论;创新流域面源污染净化、河流水质强化改善与生态修复成套技术,为破解长江大保护、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中流域污染防控难题做出重大贡献;面向农村供水安全,开发了基于药剂软化原理的除硬度关键技术及其成套设备,入选水利部“2020年度成熟适用水利科技成果推广清单”,为乡村振兴中农村安全供水提供有力支撑。近年来,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水专项9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项目1项,重点项目4项,优青4项;主持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和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主持获得其他省部级科技奖励30余项。

集聚高端人才,激发创新活力

学院以高端人才为核心,打造高水平科研团队,提升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综合实力,提升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的能力和国际影响力。拥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1个,教育部、江苏省创新团队5个,团队45岁以下青年骨干占65%以上。近年来学院教师承担科研合同经费近5亿元;发表SCI检索论文1200余篇,其中高水平TOP刊物发表100余篇,有力保障开展高水平科研与一流成果持续产出。

学院还实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能力提升建设计划,在浅水湖泊综合治理与资源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中瞄准国际前沿,已建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痕量有机污染物检测”“环境新材料检测”等平台,提升了学院基础科学研究和应用技术研发的能力,2015年和2020年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均获得优秀;新增江苏省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农业农村污染防控与治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教育部“111”引智基地,为直接面向需求、有效对接研发链与服务链加快成果转化提供有力保障;环境科学大楼立项建设,为培育“流域水环境治理与水生态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提供硬件保障。

深化产学研用,服务社会发展

学院始终以服务社会发展,解决实际问题为宗旨,深入开展产学研用合作,取得广泛认可的显著成效。在河湖水环境治理、乡村振兴的污染防控、黑臭河道整治、城乡饮用水保障等方面深化社会服务,技术咨询经费累计2亿元;与北京建工环境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等多家单位协作,开发多项污废水处理和资源化技术,应用于全国64家单位,取得显著环境和社会效益,获得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一等奖;与南京市六合区人民政府成立南京国河环境研究院,打造六合模式、率先示范新型研发机构,实现服务地方生态文明建设的样板工程。加强与流域管理委员会(如太湖流域管理局)、地方政府、大型国有企业(北控集团、中国建设集团)和设计院所(市政设计院、水利设计院)等机构的深度交流与合作,推进双方共建各类科学研究院、工程中心、科技成果孵化中心等合作平台,实现科技成果直接转化和服务重大工程项目顶层设计的能力。

学院还组织力量深度参与长江大保护等国家战略工程,在水环境模拟预测、流域污染防控、水生态安全管控、饮用水安全保障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撑;全面参与农村、农业面源防治,非常规水资源利用,智慧水务建设,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固体废弃物处置等领域的技术服务。1人担任国家生态环境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施发挥智库作用;2人担任教育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服务国家人才教育的顶层设计;制定江苏省地方标准《水生态文明城市评价导则》《江苏省城镇供水厂生物活性炭失效判别和更换导则》等标准,引领行业技术发展;参与全国河湖长制培训并主编系列教材3部,为三峡集团承担起在共抓长江大保护中发挥骨干主力作用以及盐城、宁波等地的水环境治理提供了河海智慧与解决方案。

 

回首往昔,硕果累累,展望未来,任重道远。环境学院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力求在“流域水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方向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进一步提升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取得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最终建设成为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基地、国际一流水平的人才培养基地和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合作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