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意进取 开拓创新 ——水利水电学院科研工作总结

来源:水电院发布时间:2021-06-17

水利水电学院作为河海大学的骨干学院,具有水利学科的传统优势。“十三五”以来,面向国家和行业重大需求,瞄准国际学科发展前沿,在保持传统优势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通过实施科研平台建设与条件保障、重大项目与重大成果培育、创新性基础研究发展、专业人才培训等措施,获得了一批重大科研项目,产出了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进一步扩大了我校水利学科的国际影响力,推动了水利工程双一流学科建设。

1、面向需求,合理布局,科研创新能力稳步提升。

十三五以来,学院面向长江经济带开发与保护、“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重大国家战略以及三峡、南水北调等国家重大水利工程需求,先后承担了一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重大国家级研究课题,研究并解决了三峡、南水北调、溪洛渡、水布垭、锦屏、小湾等国家重大水利工程的关键技术难题,累计新增科研项目达848项,总经费超3.52亿元。其中,国家基金重点项目5项,主持单项千万元级重大横向项目1项、百万级科研项目66项。SCI收录论文数五年累计606篇,出版科技类专著10部,获授权发明专利392项。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45项,其中河海大学作为第一单位12项,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全国创新争先奖1项。充分利用“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工程安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两个国家级研究平台的优质资源,联合国际一流科研院所,打造国际一流的研究平台。

2、“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学院积极推动与行业企业交流合作,以解决关键共性技术和重大工程问题为切入点,构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专项科研组织模式整合校外产学研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地方建设、服务部门建立直接沟通与联系的平台,争取与地方政府实现日常化交流与反馈,并定期举办研讨和交流沙龙,建立本院教师、科研人员与地方各部门的直接、及时与深入的交流联系渠道,以期产生更深入的社会服务活动。

近年来,我院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实施的涉水需求,持续发挥重大智库作用。以河长制研究与培训中心为载体,组织编写系列教材,培训专业技术人员超10000人次。制定涉水行业各类政策法规、发展规划和技术标准,提供系列高级咨询报告114份。围绕“长江大保护”国家战略,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水资源利用和水环境、水生态保护以及鄱阳湖水利枢纽的建设及湖泊研究的治理提供理论支撑。开发了高精度瞬变流仿真平台,形成长距离输水工程水力瞬变仿真控制理论与技术体系,成果写入国家规范及行业手册,在全国输水工程中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响应“一带一路”倡议,聚焦东南亚水电资源开发需求,充分发挥河海大学在水利学科上的优势,开展相关国际标准制定与人才培养。

3、大力推进国际化,提升国际影响力

与国外一流高校在高水平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深入合作,积极开展联合研究,加强国际合作项目申报,夯实学科与国际科研机构、学术组织、高等院校间广泛的科研合作与交流基础,与国际著名高校专家团队开展深入合作。积极承办国际会议,为广大师生提供学术交流平台。

与本领域国际知名高校,建立了多方面、多维度的合作关系,包括新增联合培养合作协议(4项),新增中西联合实验室(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理工大学)。多年来邀请了80多人次海外知名大学专家来校访问。开拓国外专家来华合作研究通道并积极参与国际化科研活动。积极推进与国外高校联合申报项目与合作研究,新增国际合作项目3项,其中1项为中英城市洪涝防治研究影响力项目,总经费达500万。获得国外专利授权31项。依托“水工程安全与长效运行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申请并建立了水电学院“111”引智外国专家团队工作室,获批立项“河网水动力系统与安全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十四五”期间,学院将全面贯彻落实学校“十四五”发展战略部署,以世界一流学科的建设为目标,实施“特色、改革、开放、和谐”战略,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提升质量的核心要求,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努力实现学院跨越发展。开展科学研究协同创新,积极培育重大项目,提升学术影响。调整科研管理机制、促进高水平研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积极组织申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提高对国家、地方发展战略研究的贡献度,产出高水平论文,取得高水平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