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传统  矢志一流 ——水文水资源学院科研工作总结

来源:水文水资源学院发布时间:2021-06-15

近年来,水文水资源学院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全球变化与水循环国际联合实验室、新安江水文综合实验基地等科研平台,紧密围绕长江大保护、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青藏高原二次科考、“一带一路”倡议等国家战略需求,着力解决我国水文水资源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同时瞄准国际水文科学的前沿热点,努力攻克大数据驱动下现代水文信息监测、变化环境下流域水文过程演变机理、新一代分布式洪水预报模型构建等关键科学难题。近十年来,水文院大力弘扬治水兴邦的光文精神,凝心聚力、砥砺前行,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重大涉水工程、国家与省部级科技奖励、国内外顶尖学术期刊论文、国家级人才梯队建设、国际水科学组织合作交流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有力支撑了新时期我国水利事业的高速度高质量发展,为河海大学水利工程学科迈向世界一流打下坚实基础。

守正创新,深耕学科理论前沿。以水为锚,守正创新,深入学科基础理论研究。依托教育部立项建成全球变化与水循环国际联合实验室,在流域水文过程多重互馈机制、水信息大数据与智能感知、多时空尺度水灾害预测预警系统等学科方向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针对全球变化背景下水文情势演变机理的水文科学前沿问题,揭示了气候变化和高强度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水文循环过程演变机理,明晰了关键带“水-土-气-生”过程的多重互馈机制,阐明了“孕灾环境-致灾因子-承灾体”相互作用条件下不同时空尺度突发性洪涝灾害的形成机制与致灾过程,发展了非一致性水文系列概率分析理论。结合水资源经济、社会属性和国际河流水资源管理问题,研究跨境水“量-质-能”的综合利益判识与共享分配模式,发展了水资源综合管理理论。相关工作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国际合作重大项目2项、重点基金6项,发表一系列高质量论著入选“领跑者5000”论文奖、施普林格-自然出版社2020年度中国新发展奖等,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成果被34个国家和地区193家研究机构的学者广泛引用。

潜心研究,攻克关键技术难题。面向学科与行业中卡脖子问题,培育一流原创性技术成果。针对新安江模型不能适应变化环境下流域综合水文要素的模拟难题,提出了集遥感反演、模式预报与分布式水文模型集成同化的关键水文要素融合技术,研制了新一代高分辨率、多源、多尺度、强时序降水、土壤水、地下水等关键水文要素融合产品,解决了多时空尺度水资源演变、多类型全球变化研究中水循环信息匮乏难题,建立了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新一代新安江模型;针对多时空尺度下的水信息监测难题,构建了集气象干旱、水文干旱、农业干旱和社会经济干旱为一体的干旱风险识别及预测理论研究分布式水文信息观测技术;结合水灾害风险评估、预警及应急管理系列难题,建立了多时空尺度水灾害预测预警系统、突发性水灾害风险应急管理系统、实时高精度短-中-长洪水预报调度技术等;基于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发展适应不同气候类型、不同地貌特征、不同产汇流机理的全系列数字流域模型集,研发了水文气象与水资源模拟仿真平台。相关工作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5项、国家科技支撑项目1项、重大水专项1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被美国、德国等11个国家的大学和研究部门广泛采用,推动了“智慧水利”建设。

凝心聚力,服务国家重大需求。服务社会能力持续增强,从服务行业科技需求发展成为国家战略智库。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汛救灾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设计打造了全国洪涝灾害风险预报技术体系,2020年入选国家应急管理部全国洪涝风险监测预警技术支撑团队,相关技术获科技部支撑防汛救灾重点专项推荐应用,为国家应急管理部和国家防总调度指挥决策提供智力支持。学院在采用信息化新技术服务国家重大水利工程的能力不断增强,学院成功中标引汉济渭二期工程信息化勘察设计IV标,打造了水利高等院校社会服务的信息化标杆。围绕“一带一路”国家倡议,联合中电建等国内企业,在印度、缅甸、老挝、埃塞俄比亚、刚果等国家开展了十多个水旱灾害预测预报与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应用服务,为服务于国内企业“走出去”战略迈出可喜步伐;在巴基斯坦与相关部门筹建了“河海大学中-巴智慧水管理海外中心”,开展了野外水文水资源科考调查,联合举办了多期洪水预测预报新技术研讨会等活动,受到了巴基斯坦国家防灾减灾委员会的官方表彰;积极参与国家“澜湄合作”水资源高层次人才计划,深化了对外合作发展,全面提高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学院建设的“水文水资源科学数据资源点”纳入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加强共享,服务学科与行业发展。

面向“十四五”,水文院将立足“水文特色、世界一流”的宏伟发展目标,全力实施“特色、改革、开放、和谐”发展策略,继续巩固流域水文过程与洪旱灾害防御、水文水资源高效利用、水文精细化预报预测与综合调控等优势方向,大力加强水文学、地理学、生态学、大气科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切实推动数据水文、智慧水文、海绵城市、涉水新材料新技术等交叉研究方向,重点扶持空天地一体水文气象精细化感知与预测、大数据驱动的地理空间信息与人工智能、水土气生多种资源统筹保护等潜力方向,全面提升学院的科学研究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实现新时期学院事业的继续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