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为初始 庆为繁华

——记中交四航局港珠澳大桥项目总经理部计划合同部部长李元庆

来源:宣传部发布时间:2018-10-24

【个人简介】李元庆,1982年生于新疆北屯市,2005年本科毕业于河海大学商学院工程管理专业,2016年12月获得大连理工大学工程硕士学位,高级工程师职称,任职于中交四航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后借调至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经理部,任计划合同部部长,主要负责合同管理和工程造价的管理工作。在他的带领下,计划合同部集体获得2012年度第二战役第三节点劳动竞赛先进班组、中交港珠澳大桥岛隧项目2015年上半年“五比五提升”劳动竞赛先进集体、中交港珠澳大桥岛隧项目2015年度“五比五提升”劳动竞赛先进班组等荣誉。李元庆个人获得中交四航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第九届十佳青年、中国交建共青团创先争优优秀青年、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先进个人、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建设功臣等荣誉。

港珠澳大桥这一超级工程由香港、澳门和内地共同出资建设,其牵扯到的工程、事务、人员等可用汗牛充栋来形容,需要花费的精力十分巨大。在河海校友中,有这样一位年轻的耕耘者,当项目开始别人还没到,他就“开荒”于珠海郊区的那片空海,筚路蓝缕填海筹建总营地,提前谋划大家的衣食住行;当项目结束后,别人都离开了,他还留在总营地,“善后”处理复杂的资金问题。因为工作出色,他被集团总工程师、项目总经理林鸣“相中”,从四航局项目部借调至项目总部,犹如“大管家”一样处理着涉及港珠澳项目的各种内外事务。

元积:水到渠自成

初见李元庆,温文尔雅,不急不徐,思维非常缜密,条理也非常清楚。或许,他天生是块“管家”的料。李元庆说,自己所走的每一步,似乎都在巧合地为后来做着准备。2005年从河海大学毕业后,他便在中交四航局工作,不久被分配到深圳盐田港三期扩建项目,该项目为当时公司的重点重大项目,集中了全公司最优势的资源。这是李元庆工作后参与的第一个项目,该项目的管理模式符合香港工程建设的要求和特点,这为他积累了符合香港模式的管理经验;工作两年后,李元庆被调往青岛,在那里待了3年参建青岛海湾大桥工程,这又为他积累了大桥项目的管理经验。

所走的每一步都扎实有效,都不浪费,所以李元庆的步伐似乎比别人迈得更快一些。但在李元庆看来,其实别人看到的只是外在,内中的努力和汗水,只有自己清楚。记得被调往青岛海湾大桥项目时,由于刚毕业没几年,很多事务还不是很熟悉,很多工作也不是特别熟练,但要独当一面,难度和压力是可想而知的。李元庆说,那段时间,他经常会出现些小错误,经常容易生气,容易失眠,也容易掉头发,更感觉老得特别快,他甚至想过卸甲归田。但是,在公司和项目领导的支持和关怀下,通过一年的不懈努力,部门各项工作逐渐走上正轨。那几年里,他通过公司举办的“导师带徒”传统活动,潜心做徒弟,认真学知识和本领,自己把学校里学过的书重新拿起来,反复研读,还买了大量资料,一本本消化。他边实践边学习,边学习边实践,不断融合、不断拓展、不断丰富,不知不觉中,几年下来他的理论水平和业务管理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这时的李元庆,可以说万事俱备。

2010年11月,李元庆由青岛海湾大桥项目调到港珠澳大桥项目任工区成本管理部部长,当时所在的工区主要包括施工总营地建设、沉管预制厂建设以及17节管节的预制工作。李元庆主要负责合同管理和工程造价管理,包括商务采购、分包采购、合作洽谈以及与总部沟通等事务。

李元庆本职是成本管理部部长,材料采购方面原是由物资设备部负责,但因前期人员不足,营地建设的时间很紧,且受限于沉管预制厂的岛上环境,李元庆就同时负责起这两块工作。那段时间,他不仅要负责与施工单位联络房建,还需负责所有材料的采购,甚至园林绿化方面的问题也要他牵头联系。领着各种事务,顶着各种压力,李元庆拿出十八般武艺,使出浑身解数,几乎提前一年时间,就把可容纳2000人食宿办公的总营地建造好了。这种速度、这种效率、这种能力,都被领导看在眼里。

“所有的煎熬都是难得的历练,所有的忍耐都会有出人意料的结果。”在全面负责总营地建设的同时,李元庆同时推进着沉管预制厂的建设。相对于营地建设,预制厂的困难大得多。由于项目的特殊性,预制厂的布局和规划没有既定方案,他们只能采用边设计边施工的办法,这就频增很多变数。预制厂建在岛上,那是一个无水无电的荒地,水管管线、电缆电路等都需要从头铺设,所有的一切都是从零开始。

当时岛上有两个预制厂,一个是分属四航局的三二工区,另一个是分属二航局的三一工区,两个预制厂共同生产,同步作业。虽说是兄弟单位,但涉及项目也打不得半点马虎。两个厂都有面临相同的目标,需要相同的资源,李元庆需要与三一工区之间随时保持沟通协调,对岛上的资源进行统一分配管理。紧张的工程管理同时,李元庆还要对两大临时工程进行成本统计及造价分析,其中包括原材料的用量、水电的费用、水船的租赁、配送系统投入以及生活设施投入等,牵一发而动全身,任何一项工作都马虎不得。功夫不负有心人,历经14个月,沉管预制厂建设完毕,且在2012年3月正式开厂。李元庆结束了繁忙的建厂任务,开始投身于下一项工作中。

庆收:功到花自开

2012年底,李元庆由三二工区成本管理部调到港珠澳大桥项目总经理部,担任计划合同部一级主管,2014年5月升任副部长,同年10月担任计划合同部部长。来到新平台,站在新岗位,李元庆有了新的视野和收获。计划合同部的主要工作是对整个港珠澳大桥项目进行计划管理和合同管理,可以说是整个项目的策源中心。

“我们的工作量大得惊人,有段时间,一年内我们就签订了近两百份合同,每三天就要签两份。每份合同后面都附着十几份甚至几十份补充协议,每项协议都几页、几十页。并且,协议签完后还不是结束,因为施工过程中项目一直在变化,会不断有新的内同调整,我们只能不停地与分包商协商。有时候你今天刚谈好,明天又会有变化。”李元庆颇感无奈地说到。

年纪轻轻就升任部长,李元庆坦言压力非常大。2014年李元庆年仅32岁,而项目总部中的其他部长大多都已届不惑之年,普遍要比他年长一二十岁。同事们笑称他是总部里最年轻有为的中层干部,但是对于他而言,面对超级工程,内心是无比焦虑,肩膀上的担子犹如千斤。“有为才能有位”,李元庆不断地警醒自己,自我加压,以认真、细心、肯钻研又吃得下苦的态度应对,付出更多,学习更多,掌握更多。“虽然现在仍有许多难题需要去面对和解决,但是通过在这个大平台上的不断积累和提升,我已经能更加从容更加淡定地去应对很多问题,”李元庆说到。

港珠澳大桥的岛隧项目是我国首次建设的外海沉管隧道,设计施工均无成熟经验可借鉴,面临着许多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研发、采购和使用。要做好这样一个巨大项目的造价管理,首先必须熟悉工程的技术特点、施工难点及现场实际等情况。在项目前期,李元庆将大部分时间花在参与施工组织设计以及各分项工程施工方案的编制,并常驻现场,了解工程的施工条件及场地布置,跟踪工程项目的进展,熟悉施工的工艺流程。在做到熟悉施工组织及工艺方案的基础上,才开始真正参与沉管隧道混凝土生产设备、钢筋加工设备、管节顶推设备等大型设备的国内外采购,组织沉管预制劳务分包、专业分包及技术服务的采购,编制项目成本指标,做好成本内控。李元庆喜欢一切尽在掌握之中,喜欢一切都在预料之内,也喜欢一切都如己所愿。

追求:青春吐芳华

在港珠澳大桥项目工作的这8年,是李元庆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他无悔芳华,这8年,见证了李元庆从青年到壮年的蜕变。

2013年,由于工作、家庭的多重压力,李元庆也曾想过离开这个项目。李元庆说,“当时要结婚了,婚房还没准备好,人也总回不了家,所以家里给的压力很大。”他就去找公司领导申请,但是正是用人的关键时候,领导自然不会让他离开。无奈之下,李元庆直接找总经理林鸣。可是,正是找林总的那一幕,彻底转变了他的想法。

  

身为项目总经理的林鸣因为工作过于劳累,鼻子大出血刚刚出院不久,身体还很虚弱,但李元庆找他的时候,他已经回到了项目部。“当时林总在开会,我就在外面等他,一直等到晚上七点多,开完出来的林总被我截住。汇报完我的想法后,林总愣了愣,既没有拒绝也没有同意。掏出随身携带的药瓶告诉我,他每天都冒着生命危险在坚持工作,不仅是他,项目里的很多人,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有的人媳妇生孩子、有的人父母去世、有的人身体不好,如果都一有事就临阵脱逃,那还能办成什么事呢?说完林总就走了,那时我看着林总有些佝偻的背影,心里很不是滋味,心想这么大一个领导都和大家一起冲在前面,我这点困难算得了什么呢。”李元庆深受感动,自那以后,李元庆全身心投入到工作,再没提过离开的事。

直到项目结束后,李元庆依然在悉心处理着“善后”事宜。由于工程是边设计边施工,无论是工程本身,还是合同,亦或经费,都在不断地进行调整。李元庆根据长期积累的项目管理经验和研修的法律知识,形成了《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设计施工总承包合同法律评价》,为后续突破现有合同,解决合同费用调整提供了专业依据。“概算调整是项大工程,也是涉及到各方利益的人心工程,各方都在盯着。”李元庆根据系列政策性文件,结合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的实际特点,分析总结了推动调概工作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更深更细更全面地掌握了各阶段工程造价的方法和存在的问题,通过做好专项定额编制、项目调概及工艺方案经济性对比分析等工作,为港珠澳大桥项目积累了一系列的重要经济数据文件。

回首:河海永栖心

高中时期李元庆就读于河南省辉县市第一高级中学,该校历届有大量学生考入河海大学,所以,河海大学也是该高中当时重点推荐的大学。当时李元庆有个同班同学,一问报哪,说报河海,俩人一拍即合,就都选择了河海。至于专业,李元庆笑到,“当时没想学工程管理,我第一志愿报的是计算机,第五志愿才是工程管理。”这阴差阳错之间,李元庆与河海,与工程都结下了不解之缘。

2001级的河海大学新生进入江宁校区的首届学生,李元庆说,“那时候,新校区各方面条件都还不成熟,就好像还在读高中一样,就一帮高中生聚在一起,每天上上学。”大三时,李元庆转到市区的西康路校区继续学习,散发着百年历史气息的老校园,滋润着他后两年的大学生涯。“其实这样也挺好,低年级是打知识基础的时期,在离市区远的江宁新校区,正好可以心无旁骛地学习。高年级成熟了后,进入市区,接触真正的都市生活,就能快速融入。”李元庆反倒有点庆幸大一、大二时的加强版“高中”生活。

“平时我也挺懒,也没什么特别的兴趣爱好,整天就是上上自习,看看书,研究下专业知识。”也正是李元庆这种看似“懒”的性格,使得他在校期间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基础。十几年后,提起当年的老师,没有多想,他能脱口而出上过课的老师。这或许是他的与众不同之处!

在校期间李元庆也积极参加校学生会组织,曾任校学生会策划部部长,通过社会拉赞助形式自筹资金出版了校内刊物《百舸争流》。还经常参加社会商业活动,丰富自身的经历,锻炼沟通及社交能力。“在学校里要多参加活动,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当然,专业知识也一定要扎实,因为专业知识的扎实程度关乎到你工作后的提升速度。学习能力很重要,即使工作后也要不断学习,这种学习能力要在大学期间好好培养。”这是李元庆对河海后来者们说的话。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断丰富的知识与经验,造就了如今的李元庆。八年韶华献给国之重器,李元庆在这一世纪工程中,以自己特有的定位和态度,展现着河海人的另一面。然学也无涯,与所有水之子共勉。(文/张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