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师亦友的引路者

来源:人事处、宣传部发布时间:2016-09-09

朱昌平老师是河海大学二级教授、江苏省教学名师、常州市物联网行业协会理事长。他常年坚持和学生泡在实验室,用科教协同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已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90余篇,其中被SCI、EI摘录3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4本,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30余件.持之以恒坚持教学研究,出版教材4本,发表教研学术论文80余篇,获省教学成果奖4项。

他熟悉校园凌晨四点的样子

老师始终认为让学生“感兴趣、听得懂,学得进”是教师的天职,教学是“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相长过程。他坚持课前找学生代表了解情况、与学生一起听相关课程,充分了解学生基础和要求后,再认真准备教学素材。无论酷暑严冬,他都坚持凌晨四点左右到实验室,晚上七点以后才离开,节假日也不例外。每次课后,都会收集全体同学对课堂教学的反馈意见,并针对学生的问题一一给予答复、逐条给予解决,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本”。朱老师精心地把收集到的学生反馈意见装订成册,并视作“一笔巨大的财富”,他的课堂也在无数个夜以继日的积淀里绽放出别样的光彩,总是激情洋溢,内容充实,深受好评。在学生评教中,朱老师的成绩一直名列学校前茅。

他激发学生实践创新的潜质

老师在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上倾注了大量心血,从2002年起,他开创性地吸纳本科生到实验室从事其个人感兴趣的研究课题,鼓励他们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最大程度地激发他们的创新潜力。

他领导的声通315团队本科生获得各类学科赛事奖项100多项,获奖学生超过400人次,其中国家级一等奖5项、二等奖9项。该团队本科生与教师共同完成的专利申请、研究论文发表和软件著作权等成果100余项。其中以朱老师为主指导,本科生为第一完成人的成果有43项,包括论文20篇(EI检索5篇)、专利28件(发明专利15件)、软件著作权15件。团队培养了优秀本科毕业生300多名,一批批青年教师迅速成长为学术骨干。

他用爱和真情凝聚团队的力量

老师极为注重科研学术团队建设,14年来坚持天天和学生泡在实验室。他待学生像严父,更像慈母,实验室里无论何时都有他为孩子们准备好的充饥干粮、茶水、雨伞,有的同学生病了他会开好药物督促他按时吃药,就连出差他也不会忘记大包、小包的带回土特产给孩子们。为使困难的同学安心学习,他先后给予60多名学生不同程度的经济资助,使得他们均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学业。他对学生悉心的关怀与照顾,他谦逊、随和、勤恳、踏实的态度让学生们敬佩不已,对他的尊崇之情油然而生,潜移默化之中,朱老师将“为学莫重于尊师”的道理深植于学生的心里。

他追求“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老师总是竭尽所能地带领更多人共同进步,因为他相信“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他所带的“声通315梯队”成效显著,为了能以点带面,使好的经验能让更多同学共享,他坚持每周日下午亲自组织开展学生实践创新交流会,吸收全院有兴趣的学生参加,并将好的报告及时公布于公共邮箱供师生下载,14年如一日,坚持做到场场必到。

为了与同仁分享在实践中摸索出的经验,让更多学生受益,他坚持将实践经验及时整理成文发表。已发表教研论文80余篇,其中SCI收录1篇、CSSCI源期刊6篇、中文核心(北大版)70余篇,《通过“三层次实验”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等数篇探讨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论文更是被期刊封面特别推荐。这些教学论文累计下载1万余次,单篇最高下载次数1千多次,发挥了良好的辐射作用。

老师坚持带领团队师生面向社会与经济发展需求开展科学研究,已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规划教研课题等省级及以上教研课题20多项。每次申报成功项目后,他想得最多的是如何帮助全院教师也能拿到课题。他将自己的申请书,一一发给全院近百名教师,并多次向全院教师介绍申报科研和教研课题的体会,同事们申报科研、教研项目、撰写论文需要指导时,他均热情尽力帮助。已指导40多位青年教师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或成功申报省级及以上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