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教授主持的“水资源保护理论方法及应用技术研究”成果通过鉴定

来源:发布时间:2001-03-25

  2001年3月18日,由江苏省科技厅组织,江苏省教育厅主持,对我校水文水资源及环境工程学院王超等老师完成的“水资源保护理论方法及应用技术研究”成果进行了会议鉴定,由中科院薛禹群院士任主任委员、工程院周君亮院士任副主任委员等九名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听取了课题组的研究成果汇报,在认真审阅成果报告、技术资料及广泛讨论的基础上,形成如下鉴定意见:
  1.我国是世界上水资源贫乏的国家,水环境问题非常严重,因此开展水资源保护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2.构建了水功能区划分的框架体系。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开创性地提出了水功能区的一级区划和二级区划,按流域将水域划分为保护区、保留区、开发利用区、缓冲区及生态环境恢复区,为正确处理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功能恢复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有效解决行政边界水污染纠纷和矛盾提供了技术支持。这一体系在全国水功能区划和水资源保护规划中得以实施。
  3.根据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功能,首次合理地将一级区划中的开发利用区细划为饮用水资源区、调输水区等十个二级功能区,明确制定了各级功能区的指标体系和水质管理目标,构成了完整的理论和应用框架体系。
  4.系统地分析研究了生态环境需水量的影响因素,对改善水域环境质量的最小稀释水量、保护水域水生生物的最小生存水量、维持江河水沙平衡的最小流动水量、满足地下水要求的最小补给水量等一系列新问题进行了研究,推导出估算生态环境最小需水量的计算模式,并得到了广泛地应用。
  5.在系统地研究了饮用水资源地的水质评价方法、保护区划分原则、水质保护目标和对策措施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行之有效的饮用水安全保障体系和建立水质公示制度的建议。
  6.系统地研究了污染物容量总量控制的关键术。特别是在水域少资料或无资料条件下,推导出系列简捷、实用、方便的计算模式。系统地研究了水质监测、站网规划及水资源保护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分析研究了水资源保护的对策措施,开创性地提出了水资源质量一体化控制模式,并应用于水利部门系列的规范、条例、标准、规定、措施和管理规章的制定。
  7.本成果被应用于我国地(市)级、省(市)级、流域级及全国水资源保护规划和管理之中,解决了一系列关键性技术问题,取得了重大的社会、经济、环境和生态效益。
  本成果总体上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在水功能区划、生态环境最小需求量、饮用水安全保障体系等方面的研究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