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浩院士剖析“中国水资源与水环境”的现状

来源:发布时间:2009-09-22

  为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知识、营造创新氛围、激励人才成长,由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河海大学、江苏科技报社、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共同主办的系列高端科技报告会第十三讲于9月20日在河海大学成功举办。
   水是人类生产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地球上真正可供人类利用的水资源并不多。湖泊干涸、河道断流、地下水位下降“缺水”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心腹大患”。
   面对困境,我们该如何面对?
   上午9:30,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科院水资源所所长王浩做客系列高端科技报告会,从水资源与人类的关系入手,为南京市民及我校师生讲述“中国水资源与水环境”的现状。省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徐耀新出席会议,省科协副主席阮仁良主持报告会,河海大学副校长朱跃龙、南京水科院副院长孙金华,省科协党组成员、秘书长詹庚庆等领导出席,高校师生以及南京市民共470多人到会。现场座无虚席,慕名而来的听众没有了加座,就挤在走廊中听讲,掌声不断,反响热烈,报告结束时间因听众的热情、互动一拖再推。
   我国水环境形势严峻
   针对中国水资源现状问题,王浩院士说,中国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与生产力布局不匹配,这是中国队基本水情。加上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中国极端水旱灾害事件呈频发与并发趋势。同时,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的阶段,国际经验表明,这个阶段正是能源资源消耗、污染排放强度加大对时期,资源环境约束更加凸显。由于长期粗放的增长方式,中国经济在高速增长的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水资源和水环境问题,在中国近20多年来集中体现,水资源与水环境保护面临严峻的挑战。
   在水环境恶化趋势加剧环境下,王浩院士表示,水、地下水均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部分地区的污染十分严重,水质恶化的整体态势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局部地区还在加剧,部分水体彻底或部分丧失了使用功能,部分水源地和供水水质不能满足水质标准的要求。目前地表水34%遭到污染,地下水25%遭到污染,水功能区44%不达标,部分河流的入河量超过了纳污能力,地表水水源地约有25%不合格,地下水的不合格率达到35%,水资源质量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
   而目前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活动对水环境的干预越来越强烈,排放温室气体使水循环的动力条件改变,水循环结构发生变化。水循环已经演变成二元驱动、二元结构、二元参数的“自然―人工”二元水循环,随之而来的是流域水生态演变、流域水环境演变和流域水资源演变三大演变效应。
   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十分必要
   中国水资源利用状况比较严峻,那么有效利用水资源就显得十分必要。而雨水是一种很重要的水资源,怎样收集和利用雨水资源,特别是在城市地区,怎样有效地解决初期雨水的污染问题? 
王浩院士说,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在未来将扮演相当重要的角色。雨水利用包括在城市利用屋顶、下陷式的公园绿地蓄水;在农村,在广大的农田地块里面尽可能地试以种植,调整作物的种植结构,让作物生长最旺盛的时期和雨水最充沛的时期衔接好。在山地,可以通过水土保持,坡地改梯田来利用雨水。
   据王浩院士介绍,北京目前在雨水利用方面已经探索近十年,北京奥运场馆和很多小区中都建立了雨水收集处理设施。中国和德国政府之间也在进行雨水利用的合作。然而王浩直言不讳的指出,雨水利用的钱相对也比较多一些,比如南水北调中线到北京的水,大约是每立方米五六元钱,节水的却需要大约是每立方米十一二元,雨水利用的钱现在是每立方二十到二十五元,因此在城市里利用雨水还是比较昂贵的。
   污水处理标准亟待修改
   谈到我国重要的水资源利用――“南水北调”工程时,王浩院士说,南水北调工程分东线、中线、西线三条线,由南到北把四大流域,长江、黄河、淮河、海河联系起来了,形成了中国南水北调的大的格局。但是南水北调三条线也都有它面临的困难。
   王浩院士解释说,南水北调东线的水量比较大,可以说想用多少水就用多少水,可是东线主要是水质不好,治理工作比较严峻。他认为东线的水污染问题表面看是水在污染,实际上是岸上的治理不力,还要加强岸上的治理,要以流域为单元,把陆上的节能减排控制起来,真正是节水防污,少把污水入河。
   对于东线水源的治理,他一针见血的指出,现在定义水污染的标准本身就是不合理的。目前国家污水排放的标准,都是借用美国、欧洲70年代初的这个排放标准。事实上美国、欧洲等地地广人稀,100里长的河道两边几乎没有工厂,而且每家工厂达标排放,这条河的水质就比较好。可是在中国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环渤海地区,100里长的河道都有几百家上百家工厂。标准为什么不合理,就是因为没照顾到中国的国情。而要想治理好东线的污水问题,王浩提出,一定要把排放的标准和河流的水功能区挂上钩,要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
   对于南水北调中的中线的水价贵的问题,王浩院士表示,现在有些地区就不多用南水北调的水,将南水北调的水作为补充水源。拼命地利用当地水,继续超采地下水,继续让河道灌流,继续挖掘地下水,这种做法是与“生态和谐”和“生态环境建”设都是背离的。而比较好的办法应该是尽可能多用南水北调的水,让南水北调的地表水替代当地超采的地下水,尽可能地让当地的水给农业用,给生态用,让它休养生息。
   黄河治理难 不治理更难
   对于黄河的治理和开发,王浩给出了“治理难不治理更难”的结论。
   王浩院士说,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一条河流。在黄河存在的2600年里,黄河数次改道,是客观的自然规律决定的。那么黄河的治理是怎么治理呢?
   王浩院士算了一笔账。黄河,800公里长的河道,6公里宽,4800平方公里长,以一亩40万元计算,黄河改一次道就要好几万亿元。加上66个灌溉区,现有的黄河大堤,几千万人口饮水的重新安置费,还要再损失几万亿元。从现实上来,黄河应该改道治理,从社会经济发展来看,黄河改不起道、治理不起。
   王浩表示,现在治理黄河改道问题的办法是:坚持现行河道100年不动摇。针对黄河水少沙多的特点进行减沙增水。那什么时候才能用上最合理的解决黄河改道的办法,让其自由在在地选择适合自己的河道呢?王浩表示说,只有继续坚守人口政策,在人口高峰以后,继续实行现有的人口政策,让人口回落,回落到6到7亿人口的时候,让资源环境压力变小,那个时候再来研究黄河改道的问题,将会有更好的处理方法。